二○○六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揭曉,由美國兩位鑽研宇宙奧秘的大師級人物
約翰.馬瑟與喬治.司慕特共享殊榮,均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四千五百萬元台
幣)獎金。
馬瑟現年六十歲,任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高達德太空飛
行中心」。司慕特六十一歲,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馬瑟與司慕特確立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的黑體輻射形式,並精確量測其溫度異向性(不均勻性),讓人類一窺宇宙誕生
與星球星系形成之初的狀態,為「大爆炸」理論與「宇宙暴脹說」提供堅實基礎
。現代宇宙學能夠發展為一門精確科學,馬瑟與司慕特居功厥偉,兩人一直都是
諾貝爾獎熱門人選。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的誕生是距今一三七億年前,由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
高的極小空間急速膨脹(爆炸)開來。大爆炸理論最重要的證據是宇宙微波背景
輻射,這種黑體輻射約在宇宙誕生卅八萬年後發出。由於宇宙持續膨脹,今日的
溫度已由初始的三千度K(絕對溫度)冷卻至二.七二五K。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瀰漫整個宇宙,但溫度不是各個方向都全然相同,這種異向
性(anisotropy)代表大爆炸之後的「量子起伏」,天文學家又稱為宇宙微波背
景輻射的「皺紋」,雖然細微到只有十萬分之一K,卻是導致宇宙物質分布不均
勻、星系與星系團等大尺度結構得以形成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這道皺紋,今日
的宇宙將全然是另一番面貌。
一九七四年,馬瑟在NASA倡議發射一枚人造衛星,深入研究宇宙微波背景
輻射種種性質。在馬瑟的運籌帷幄之下,「宇宙背景探測器」(COBE)在一
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升空,成為NASA第一枚為宇宙學量身打造的人造衛星
。馬瑟負責量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能譜,司慕特量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異向性。
馬瑟的量測結果顯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能譜與黑體輻射譜完美吻合,黑體輻
射形式完全確立。司慕特經過兩年多艱鉅的觀測與計算,終於精確算出宇宙微波
背景輻射「皺紋」,一九九二年四月廿三日他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宣布成果時說
:「彷彿看到了上帝的面容。」
原文轉載自【2006-10-04/中國時報/A12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