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7日 星期五

網路生活 請下凡間

如果有人請你做公益活動的主軸,你會想像哪些範圍? 環保? 兒童? 老人? 還是族群



平等?? 日本公益廣告協會為2004年所訂定的主題,就有點意思。他們放下老生常談的話



題,把主線定在「溝通」,準備大力提倡「公共語」。





望文生義,公共語即公眾溝通的語言。日本這群由廣告公司和媒體單位組成的成員認



為,現代人長於「間接溝通」,使用手機﹑網路呱呱叫,可以神乎其技地用鍵盤打出各種



哭笑不得﹑額頭三條線的表情符號,但是在公私場合見了面,連最基礎的微笑招呼都不打



,也忘記「謝謝你」﹑「對不起」該怎麼說。





網路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資料搜尋也超乎尋常的快捷。不過,實踐的動能卻好像越



來越低。表面上看來,大家變得比古代人聰明,上至亙古結繩,下至未來科技,沒什麼



資料查不到。但是,因此就加強了今生所謂的「人」的力量嗎?





中國的讀書人當中,不從政也能活得很有張力者,顧炎武稱得上是箇中翹楚。他的生



命力來自於對實踐的堅持。這位學者目睹明朝滅亡,體悟宋明那套明心見性的理學是「



空言」,而認為大家都該有修己治人的「實學」。怎麼個「實」法呢?顧炎武主張「博學



於文」,「自一身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





再掉書袋,大家都要睡著了。顧炎武45歲就開始棄家漂遊,一路上都是一人一騾兩馬。



騾子用來載書,隨時隨地想到就讀,兩匹馬則交換著騎。一路上考察地理﹑民俗﹑疾病,



不但訪地,也訪人,用現代的白話來說,就是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想考證歷史人物,可以



深入荒郊墳地,只為仔細瞧瞧墓碑上的刻文;走到知名的古戰場險地,就地採訪當地打過



仗的老兵,再比對書籍所載是否有所出入。一走下來20年,所以後來可寫成有關農業經濟



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以及和地理自然環境有關的《肇域志》。



古人素來愛唱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高調。但搞到後來,除非有龐大的家業做後援,



不然行萬里路的實踐結果,不是變成窮酸書生樣,就是顛沛流離,死得莫名其妙,像李白



撈月溺斃,杜甫在長期飢餓後飽食而暴卒。可是這位「實學」老顧神奇得很,在外頭旅行



那麼多年,沒有什麼「貧病交加」的紀錄,關鍵在於他懂得把自己的知識轉變為財富。由



於他對經濟﹑地理﹑自然都有廣博的常識,相中一些作物及田地的經濟價值,就地墾田,



做出一些成果,再交給別人經營,獲利了結,自己又繼續前行。





現代大家的環境條件比顧炎武好太多,不必「載書數簏」。打開電腦,網路的資料便



極其豐富;也無須下鄉墾田,上網賣點二手貨也能有收入。可是生活真的變得更精彩了嗎



?生命也因此更有朝氣活力了嗎?





顧炎武畢竟是古今罕見奇才,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不過學點他的《日知錄》精神,



總還不難。每天關上電腦前,稍微想想今天學了什麼;更簡單的是,回憶一下,早上在



ICQ上對某同事送上一個笑臉表情符號,見了面,是否也用力給他一個真誠的笑容?







<選錄自PChome集團,雜誌社社長--謝斐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