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informatics—中國大陸翻成「生物信息學」。由於頭一次聽到這
新詞,感覺有點古怪,後來查詢一下,以台灣的慣習,應該翻成「生物資
訊學」,定義為:開發電腦數據庫和算法的科學,其目的是加速和增強生
物研究,其最有名的應用是人類基因組項目。
而演講由OR的發展史談起,大致從1947至今,都有逐步且不斷的研究
,作業研究這領域的完整性至今已算十分成熟。相對於OR,「生物科技」
就晚了很多,以世界潮流來講,科學家於90年代,才開始著手砸下大筆預
算,做目前廣為人知的「人類基因體計畫(HCG)」,為期十五年,以解碼
人類20000~25000個基因功能為主要目標。
一般而言,平均一個基因約含3000個鹼基,其中約5%的基因含有人類
遺傳訊息,所以基因解碼可提供改進對遺傳疾病的檢驗預防、延長慢性病
患者的壽命、基因治療、器官移植......等,對於醫療領域將有很大的貢
獻。像近幾年流行的「臍帶血」,利用幹細胞複製器官的組織工程,也跟
生物資訊的解碼程度密不可分。
然而人類的基因就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要解碼這樣的系統無疑是
空前的大工程。藉由OR作為演算工具,協助計畫進行,我覺得是天經地義
。此場演說的重點,是針對單核甘酸(SNP)的「多態性」,把研究焦點放
在A-T-G-C的變異值。這些約1%左右的變異,往往是人類遺傳疾病的導因。
測定方法是以矩陣型式,配合0和1編碼方式記錄「片段衝突」。
此外,我覺得章教授在專業知識方面講得過於深入,前面還好,到後
來漸漸陷入生物學的恐懼。雖然完全搞不懂諸多關於生物學的專有名詞,
但從邏輯上來感覺,發現跟OR裡的匈牙利指派法則頗類似。
後來我心裡一直在想些爭議性問題,其實HCG也有一小部分比例是在
研究社會、道德倫理及法律層面的計畫。生物科技進步如此神速,而社會
科學能否趕得上自然的腳步?例如:DNA序列透明化後,所面臨的濫用問
題?基因技術的商業化後,對社會的衝擊是否該謹慎評估?該不該及早立
法,規範生物科技的使用,管制不法人士濫用的行為?科技知識的進步固
然值得期待,但相對地,不能厚此薄彼,可能衍生的負面影響也應該被重
視。
2007/03/26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作業研究在生物資訊上的應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