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演講是邀請中本悟教授,從群聚角度,分享他對台灣產業創新模型的
研究成果。首先以台灣從加工出口區(高雄、楠梓、台中),到工業區,到科學
園區(竹科、中科、南科)的歷史沿革,探討未來面對中國大陸的低成本環境下
,台灣產業有哪些競爭優勢?
其實台灣對各種專業人才的培育政策方面,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尚有很大
的改進空間。由於沒有完善的福利措施,專業人才學成後不歸國,喜歡在外就
業,導致回流率很低。許多高科技產業鑒於中國大陸的廣大市場和廉價成本而
紛紛外移,站在這樣的情勢下,對台灣本身的產業發展相當不利。
既然大環境如此不利,只有試著從另一種角度來發掘台灣的競爭優勢。首
先是在生產方面的優勢:台灣在製造分工上切得很細,每個環節分別有專業人
員控管,品質上具有一定的保障。其次為企業與企業間非常綿密的資訊交換,
無形中具有相互監督、制衡的功能。
至於如何將以上這些優點發揚光大,可藉由台灣人特有的地方人脈關係,
或是地理上的群聚(科學園區)、以及資訊交流平台......等,相信對提升產業
競爭力都有不錯的效益。
另一個主題,則是針對中小企業。從中本教授的研究中發現,台灣中小企
業真正會創新的很少,技術開發的能力普遍不足。至於此方面能力提升的關鍵
,在於經常聆聽顧客的聲音、注意顧客需求(有形/無形),將眼光放長遠,思考
投資於長期的技術開發。
在PC、半導體產業方面,目前的零組件幾乎都移往中國大陸製造。在這方
面的競爭關鍵不外乎:低成本、高品質、效能、交期短。而實踐的要素在於生
產規模、技術差距、內隱性知識......等。諸如材料、設備、專利......之類
的東西,只要砸下錢就買得到。台灣要爭取的則是市場買不到的東西,例如:
技能、經驗、企業經營模式,或跟人力資源運用相關的知識。率先取得先驅者
的地位,讓競爭者學不像,或必須花更多時間模仿,就有機會將差距拉大,克
服大環境的影響。
最後有人提出問題:關於日本國內產業,製造成本比台灣和大陸皆高,那
麼利潤將從何而來?以及如何增加利潤?聽了後突然發現我也有同樣疑惑。不
過中本教授回答倒也有其道理,他說因為有些東西你做得出來,別人做不出來
,自然就有利潤產生。而近年來日本積極研究機器人,也陸續興起許多無人化
製造工廠,藉以壓低昂貴的人力成本。像很多核心製程、高附加價值的零件,
都盡量在公司內部製作,維持capability/price比值永遠低於競爭者。我覺得
日本人實在有一套。
2007/03/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