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日本模式II】日本經營管理的三種神器

  此場演講的題目,激起我一點點自發性想去聽聽的慾望。曾博士在演說中

分別介紹日本產業界特有的「終身雇用制」、「年功薪資」、「企業內工會」

。而焦點主要放在「終身雇用制」,後二者的形成,多少也受其影響。



  為了解決嚴重的勞資爭議、技術熟練勞工之高流動率,以及領班實質控制

勞工之種種問題,於是「終身雇用制」的概念從企業內部興起,逐步擴展至今

,而演變成一種社會慣習。



  接著引用伊丹敬之.加護野忠男(1989年)於『經營學入門』

一書中,對於年齡、生產力與薪資所得之關係而描繪的一張圖。我覺得很有意

思,令人一目了然。它以年齡(或在企業內資歷)為橫軸,生產力和所得為縱軸

,畫出「生產力」和「薪資」隨時間演進的互動關係。在員工剛進入工作崗位

之際,企業所給的報酬其實高於員工本身實質產能,所以初期階段可視為企業

無形投資。慢慢地,員工熟悉自己工作內容後,發揮的實質產能又高於所得薪

資,中期階段變成是員工無形投資。等員工年歲漸高,工作效率降低,另方面

隨著職位升等,薪資仍舊是遞增狀態,此時薪資用高過於員工實質產能。

 

  這張圖主要表達的是,當時間演進到企業無形投資=員工無形投資時,即

為退休時機。以此圖來看「終身雇用制」,雇主和員工最終誰也不虧欠誰,關

係相當微妙。



  在終身雇用制的環境下,也少不了常見的配套措施。例如定期性(2~3年)

工作輪調,一方面讓員工不會對工作內容感到單調乏味,另方面也能藉此培養

跨領域的多能工,人人對組織運作有全面性的了解,凝聚團結的力量,以及形

成讓競爭者學不像的內隱知識。



  我一直覺得日本是個富有文化的民族,從電視上的一些日本節目,不難發

現日本人對思考事情的細膩程度有別於其他國家,針對一些平凡主題探討的創

意和專業性,也常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似乎對人性研究得很透徹,或者比

較商業化的講法,他們很懂得利用人性。像最近在全世界炒得沸沸揚揚的Wii,

日前剛好看到研發者受訪的部分消息,得知他發明Wii原只是為了讓向來不怎

麼打電玩的妻子為電玩著迷,而他顯然成功了。



  相對於台灣,應該少一點模仿,多一些原創性的東西,才有和別人競爭的

利器。



 

2007/03/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