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董事長此場演說以生產線末端的「封裝測試」這塊為重心,對目前電子產業
現況進行分析探討。
科技的進步,使得新一代電子產品不斷往「輕、薄、短、小」方向發展,造就
奈米技術發展,其中像在光電影像、生化醫療、資訊儲存與精密機械......等應用
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技術上的提升到相當的瓶頸後,同時在成本控制上也要有突破。所以要能大量
生產以壓低成本,因應市場需求。在這方面,人工、設備都比台灣便宜的中國大陸
就佔有很大優勢。受成本因素除高階產品外,大型廠商如大同、東元、聲寶.....
等紛紛外移至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生產,以保持競爭力,未來中國大陸將是最主要的
出口市場,北美和西歐則為次要市場。由於台灣的TFT-LCD產業發展快速,結合數
位電視和液晶顯示器、錄放光碟影音產品的競爭力其實不弱,但以代工居多。然而
,競爭對手韓國實力極強,且行銷能力強於台灣,是較為不利之處。
中國大陸家電業技術水準上升,也是長期隱憂。目前整體應屬中高度競爭力,
想與日本並駕齊驅固然難,趕韓便成為主要目標。其次,高階家電和資訊電子業界
線越來越模糊,技術越來越密切,前景極為看好,因此開發資訊家電技術能力則是
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台灣廠商代工實力應有爆發潛力。至於小家電,國內廠商幾乎
已不具競爭力。
我認為台灣可以從「產品開發與創新」的角度來努力。比如演講完畢後,有同
學提出研發導熱機制,將電子產品散亂的熱能回收成能量再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價
值,也為環保盡一份心力。還算不錯的點子因為我以前想都沒想過......。此外,
開發機器人技術,進行適當的省人化,降低人工成本,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因為自己平時喜歡上網打發時間,後來我突發奇想,網際網路現在如此發達,
是否也能為電子產業帶來競爭優勢?目前許多中小企業都是透過網站的建構來提高
跟顧客的互動性,增加競爭優勢,像是所謂的電子商務等,的確提供很多的便利性。
企業透過網路主要能提供和顧客間的資訊平台,縮短和顧客間的距離,並能有
效減少服務顧客所須耗費的人力和時間。長期而言對企業內部來說,可望省下一筆
龐大的人事成本。但相對地,短期內維護成本會偏高,因為網路平台並非單一個體
,而是需要企業的各部門相互配合。再者,過度的網路化,萬一發生像駭客攻擊,
或有心人士利用電腦鑽程式漏洞的網路犯罪時,對企業的損失會極大。在這方面,
由於政府對網路行為的法條規範尚不成熟,還值得管理者深思。
2007/0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