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How to research deeply?

  涂學長首先由研究的選題開始,因為找到合適的題目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

他問我們:「何謂好的研究?」統整下來,就是挑選的主題能充分反映自己的思

考、想法和獨特思路。但問題是,如何與別人不同?又為何要做研究?除了學位

、升等、求職之類的現實面,「興趣」是一般讓人直覺想到的理由。可是,當詢

問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所做的領域,真的都出自於興趣嗎?在場一片默然。事

實上,比較貼近事實的說法,是為了「好奇心」的滿足,以及解決問題(for the

future)。先有研究動機,再經由實際做的過程慢慢培養自己對該主題的興趣。

基於此論點,我發現「洞察事情」能力之重要性。


  接著提出構成一篇好paper的三要素:閱讀、思考、創造。看了之後,我認為

光把書本上的理論演練得很熟,把規劃的步驟方法研究得很透徹,考試都考高分

,沒什麼大不了,因為這僅僅達成其中一項「閱讀」要素而已。科技的腳步日行

千里,當前所學,很可能因為一個新技術的發明、新方法的引進,而在一夕之間

或幾年之後便化為烏有。若沒有洞察事情的能力,無法跟上時勢潮流的變動,就

沒有競爭力,是非常危險的賭注。我想除了教科書上所學的工具以外,培養自己

以長遠地、全盤性的角度來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永續生存的根本。


  職場上,評價一個應徵者,真正具有價值的並不是paper本身,而是paper背

後所投入的獨創性。這些思考過程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並非一蹴可幾。如果

你所做的成果,別人花個十幾分鐘同樣想得到,那還需浪費幾年時間做嗎?這也

表示此方向並不具研究價值,或個人的思考的深度、廣度不足。


  對於個人能力,涂學長隨即提出hard-power和soft-power兩方面,前者不外

是多閱讀、多涉獵前人的文獻結晶,屬於基本功。但台灣學生這方面能力普遍不

足,導致沒本錢就想達成偉大夢想的荒謬。後者則是「創造力」,當我們很專注

地思考某個問題時,往往容易陷入某些思緒的框框中而無法自拔,自然也就難以

想出好的點子來。其實思考是有法可循的,例如逆向思考法就是一個簡單而且常

用的方法,尤其是在陷入思緒泥沼中時特別有效。動腦思考其實是活化思想的開

端,並不必太過執著於某些方法或原則,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自由自在的

發生,哪怕是想法根本是錯的,也無所謂,在看似無序的胡思亂想後,所獲得靈

感往往是更為巧妙。


  之後又提到實用vs.趣味、直覺vs.反直覺來補強soft-power的概念。台灣的

教育環境,導致學生向來執著於對的、正確的解答。其實研究(research)的本意

就是藉由反覆搜尋,探究未知的事物,自然無須過於先入為主地去在意它的對錯

,倒是實用vs.趣味、直覺vs.反直覺之間的比例拿捏才是關鍵。比如書本上教我

們效率至上,進到一家速食店,直觀而言,當然挑選人最少的那條等候線最符合

效率原則。但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人們喜愛往隊伍長的地方聚集,並不是

故意想排隊,可能認為人多代表比較受歡迎,或樂於享受排了好幾個小時,後面

一堆人而自己終於買到東西的那種優越感。這意味什麼?應該說,現實生活中,

人的複雜心理所產生的反直覺行為模式,未必能直接藉由套用理論來建模。若想

確實反映真實現象,確保信度&效度,急於想得到一個model是很不實際的。


  先針對主題有過全面思考後,再來才是方法論。做研究不外乎是要想出解決

問題的方法,但方法人人會想,且各有巧妙不同。如果仔細回顧一些傑出的研究

,會發現其實大部份所提出的方法都是相當的簡單。這也代表把方法搞得很艱深

難懂並不是好事;用越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問題才是正確觀念。然而,簡單並

不代表人人皆想得到,這還必須結合上述具有的「創造力」之主題,也就是說,

觀察一個平常人想不到的非直覺問題,使用簡單易懂的方法來解決它,發表後會

讓別人有surprise,同時覺得合理並認同該成果。為達成以上種種目的,現實複

雜度又增添幾分哲理,知易行難乎?其實不然,因為剩下的只是個人心態問題。





2007/12/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