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最後一場演講,邀請到李慶恩董事長,也是交大EMBA Program教授
蒞臨。一如以往,行屍走肉般到了E108會場,入座前精神恍惚,還差點坐錯排
,不過李董一開口,便知有沒有。他流暢的言談和引人入勝的開場白,頓時吸
引全場目光。精心製作圖文並茂的投影片,熟練的簡報技巧和臨場反應,直接
給人既老練又極富涵養的第一印象,就好比狼犬或秋田之類的大型狗,用不著
發瘋似地狂吠,得天獨厚的無形氣勢,就足以讓他人為之震撼。幾乎沒實務經
驗的我見狀,立刻產生一股望塵莫及的距離感,不禁嘆為觀止。
然而李董完全沒有大咖的架子,而是以一位系上畢業的學長身分,跟我們
這些後輩分享他個人在業界闖蕩多年,觀察到的「大國崛起」之態勢。他的親
和力,使我一開始的距離感逐漸消失,很自然也很成功地,跟聽眾搭起溝通橋
樑。所謂「大國崛起」中的「大國」,指的便是對岸的中國大陸。而李董的演
講內容主要可分為三個部份:中國的優勢、台灣的優勢,以及在座我們的機會。
中國最直接,也是最關鍵的優勢,不外乎是「人口」。十三億的人口,姑
且不用談什麼具建設性的大小事,只要每人吐一口口水,就足以淹死台灣人。
再從一些例子來看:中國地圖每三個月必須改版一次;過去15年所修建的八十
萬公里公路,足可繞地球19圈;五年前在海拔5000m的冰原上,完成1118km的
青藏鐵路……,以及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兩三年內所完成的一連串重大建設
,都再再顯示他們靠著人口優勢,使得建設時間壓縮,速率倍增,即使歷經文
革時期導致起跑點落後,但他進步的神速無人能及。近年來迎頭趕上的結果:
中國的外匯存底居世界之冠;石油消耗量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不可否認
地,中國這家「世界工廠」的崛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
接著,關於「品牌價值」,李董show出全世界的前60大排名的品牌,榜首
CocaCola其實沒很驚訝,比較意外的是,前十大品牌除了排名第2的Microsoft
、第5的NOKIA、第7的intel,其餘幾乎都是像TOYOTA、McDonald’s、Disney
、BenZ……等傳統產業,顯然打破時下就業趨勢都往高科技聚集的迷思。不過
google靠搜尋引擎起家,品牌價值居然能贏Yahoo,我其實滿訝異。至於,更令
人意外的是,這前60大品牌全部都已進駐中國。而台灣呢?為什麼有些廠商不
考慮進駐?接著又show了台灣前20大排名的品牌,很慶幸有九成以上我都認得
。可是認得是一回事,對各品牌結構、走勢、策略…等的熟悉度,又是另一回
事。
看完中國的優勢,覺得除了人口之外,還善於把品牌視為資產,利用它配
合龐大市場需求,進而創造商機。尤其是共產極權制度,政府對於人民的思想
控制相當有一套!往往一個小口號,短時間內,影響力就牽一髮而動全身。再
者,由於市場龐大,只要廠商將產品售價提高一毛錢,等於多賺好幾億的利潤
!儘管提高售價和實得收益未必等比例成長,但影響層面之廣,實在令人瞠目
結舌。
面對此強敵,台灣該如何生存?看完台灣的前20大品牌,覺得台灣並不是
完全居於劣勢,應該說各有各的優勢。首先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對外貿易不可
或缺,眼光看的自然是偏向世界觀,任何產業策略研擬至最後,必然會考慮全
球化的趨勢。而中國是大陸型國家,多半以國內市場為優先,逐漸形成沿海地
區以研發為主,而製造中心往內陸移的產業鏈趨勢。龐大的規模下,中國的企
業管理能力,相較於精實導向的台灣,仍稍嫌不足,此為台灣產業的相對優勢
之一也。
另外,關於我們的機會,李董認為「機動力」是落實世界觀的主要關鍵。
在一個產業內,越能夠隨時聽候派遣或調度的人,身價也就越高。他表示,之
前所在的公司把員工依「機動力」分為五等,第一等是屬於今天在台灣,明天
就派到別的國家待上半年以上的人,依序分到第四等時,尚且包含外派到國外
的可能,其實高出我個人意料頗多。可見我世界觀仍然不足,認為一直待在台
灣工作一輩子就足以安於現世,但這種想法顯然逐年不敷適用。若如此,等於
失去競爭力,也勢必失去機會。
接近尾聲時,李董放著一張裝有一半酒的酒杯照片,標題寫著 "50-50"
Rule,問我們認為杯子是半滿?或是半空?直覺告訴我,通常這麼問法,最周
延的答案絕不會是兩者擇其一。於是李董隨後解答:你要倒酒,他就是半滿;
你要喝酒,他就是半空。我覺得很有意思,世事確實如此。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端看處理事情的「人」,是以何種角度、何種心態來看待所
面對的事或現象。
最後,他提出「整合」專家與「領域」專家,兩種存在相互消長關係的出
路。簡言之,就是「博大」vs.「精深」間的取捨。由於IE所學領域實在太廣,
幾乎任何領域都涉獵,可是什麼都學得不甚透徹。一言蔽之,正可謂「博大」
而不「精深」。慚愧的是,混了近六年的IE,還是無法明確地、有把握地界定
自己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既然學得多,即代表學的都不夠專精。「博大」和
「精深」既是相互衝突的兩極,但並非人人都是愛因斯坦,不要奢望同時得到
魚和熊掌,那就乾脆些,盡早選擇一條路走比較好。對「精深」的人而言,培
養第二專長,是增加附加價值的必備條件;而對「博大」的人而言,試著找到
自己的定位,則是更重要的課題。
2008/0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