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善用成本企劃改善產品開發與生產--台商運動用品產業的實證研究

  這場演說是每學期例行性內建的場次,是由即將畢業的博士班學長姐,將其

個人研究成果與我們分享。雖然排場顯然沒有像其他大牌教授或業界人士般盛大

,不過相對地少了壓迫感和距離感,增加了親切感和溫馨感,而且受用程度也不

輸前面幾場的大人物。關於此環節,我覺得系上不該有此等差別待遇,好歹博班

學長姐起碼都在系上奮鬥了好幾年歲月,付出難以計數的心血,各個都是同儕間

萬中選一的菁英,進入業界後也是數一數二的棟樑人才,足以為東海工工系的招

牌打響名號。小小的場面佈置、簡單的歡送儀式,應該不難,哪怕是頒發一個小

紀念品,都無所謂,重點是讓即將畢業的人有被重視的感覺,而不是把目標放在

將一篇paper報告完就算了。甚至,連學姊的名字也打錯,一個好好的「誗」字

,硬把它拆成「言利」,我真不懂這新詞究竟該唸「嚴厲」,還是「草率」?


  雖然扯這些好像文不對題,然而這確實是我親身經歷這場演講後,發自內心

底層,比心得報告還要心得的心得。拿此場演講一開始的小小頒獎而言,我真的

弄不太懂頒這個獎的意義,跟演講者或演講題目本身有多大關聯,何以非佔用學

姊的時間不可呢?再者,受獎的兩位學妹是因榜首且留在系上就讀,據劉老師表

示,甄試、入學考兩位榜首都留下來也是歷年來少見。對此系上似乎洋洋得意,

認為這是競爭力進步的表徵,我不以為然。試想,如果兩位學妹原本皆非本系畢

業,留下來的機率有多少?為何若榜首非本系很少留下來?個人覺得這才是值得

系上逆向思索的問題。這兩位學妹留下來,真的是為了優厚的獎學金嗎?我可以

打包票,凡工工系出身的人,都不太可能做這樣愚蠢的投資。那麼,為何她們決

定留下來?不正是認同東海的特有的人文氣息,以及工工系特有的「傳承」精神

嘛!系上既以「傳承」為號召,留住了榜首級的菁英,同樣地,為何不以「傳承

」精神,簡單而隆重地送出塑造完成後的人才呢?如此,日後事業有成,若有機

會回饋系上,也比較無怨無悔不是嗎?種種小環節,其實可以安排得更好,我殷

切期盼系上對於博士候選人的畢業演說能考慮周到些。


  至於本場演講的主題──「目標成本管理」,以往的認知僅限於:改變傳統

依目標利潤的定價方式,轉為聚焦於控制「成本最小化」來保障固定利潤。而學

姊的研究範圍是以製鞋業的數家廠商為例,並從供應鏈的角度切入。看到研究中

探討的Nike、Asics兩家大廠,加上她選用評估的「品牌」因子,我原先還以為

是要證明品牌效應很大,然後大廠主要是靠賣品牌賺錢,具有主導優勢,資訊透

明化下,代工廠始終只能靠微到不能再微的利潤賺賺艱苦錢。結果我想得太單純

,研究並不是靠直覺因果推斷就有辦法憑空生出來。說的也是,要是真那麼容易

,何必比我多投入五年?念博士的不就都自討沒趣嗎?於是,我又瞬間收回天真

的想法。


  學姐在文中提出solution provider及problem transferor兩個罕見的新詞,

並將個案研究結果歸納於其中。對於結論我本身是沒什麼太大shock,因為跟一般

人直覺認為的結果相仿。既然大多數人都猜得到結論,那為何這篇研究夠份量?

從頭到尾我一直在找答案,因為這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之後,隨著學姐漸進

式的講解,我感覺已經找到解答了!該研究的精髓,在於學姐根據縝密的訪談和

資料收集,以宏觀、微觀構面進行熟練的質性研究。而把TCM分割成「改善產品

開發」和「改善生產流程」兩大要務,分析構面的選擇並非主觀認定,而是要從

大量的文獻資料去歸納,找出分析角度的共通點和可切入點。


  此外,關於文獻的彙整方法,還有質性研究之初,最關鍵也最瓶頸的核心架

構,對於鮮少涉獵經營管理領域的我,雖不盡然百分之百吸收,但聽完之後,多

少還是有助益的。最起碼,日後難免遇到大問題,學了一堆演算工具,短時間內

卻難以建模,怎麼辦勒?沒關係,還有質性分析這條路可走。聽完學姊的無私的

經驗分享,至少,會有比較全面性的觀點,做更完善的思考。




2008/01/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