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電腦購置講座--04.CPU篇

CPU篇




在選擇的第一步是選CPU,眾所週知CPU是電腦的運算中心,說電腦中的一切是為配合

CPU運作也不為過。


CPU的價錢單單是家用的就已經由二百到上萬港元都有,扣除較少人用的極端型號,

主流型號的價錢一般落在300~2500左右,價錢直接反映處理能力,不同型號間的效能

可以有非常大的的差落


傳統的誤解:高時脈=高效能


在過往一段長時間,INTEL的CPU都使用時脈作為型號,比如P4 2.4G就是代表運作時脈

為2.4Ghz的CPU,看似簡單易懂的表面,背後卻隱藏了重要的訊息,讓人以為時脈就等

於處理速度,而INTEL更是非常積極的提升CPU運作時脈,甚至本末倒置地不惜犧牲處

理能力,在CPU運作時脈提升到3Ghz時卻遇到問題了,時脈怎樣都拉不上去,3.4Ghz已

經是極限,這時時脈神話才終告打破。也許這把戲玩得太久了,以致很多對電腦認識

不深的人還是根深柢固地以為時脈就是等於效能。


舉一例有瘋狂超頻者利用溫度低達-196度的液氮冷卻下對P4 631作出極限超頻至8GHz,

但其SUPER PI測試卻連2.4Ghz 的E6600都能比不上就是最佳例證,這是因為其架構、計

算方式、快取等各方面的改進所致。其實時脈只是其中一個指標,只有在相同架構下,

時脈才具參考性。比如2.13Ghz的E6400比1.83Ghz的E6300強是無容置疑的,但E6300卻

比3.4Ghz的PD945要快,面對不同架構間的比較,不應只以時脈作唯一比較參數。


雙(多)核心的疑問


雙(多)核心這名詞是在近兩年才出現的,指在同一個CPU中有複數的核心,很多人對這

玩兒還相當的不了解,以致出現相當多的誤會(有些是奸商蓄意的)


雙核心≠雙CPU


相比起近年才出現的雙核心,雙CPU早在很早就已經有了,不過全都是在伺服器領域,

家用和這無緣。其實雙核心和雙CPU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本質上的不同使得作業系統

對雙CPU的支援要遠高於雙核心。事實上很多程式都不能發揮上雙核心的能力,常常出

現一個核心做得要死不活,另一個核心卻在一邊納涼發呆的現像。


雙核心3Ghz≠單核心6Ghz


這是奸商欺騙消費者以及傳媒(尤指某電視台)無知所帶來的謬論,這世界很多東西都不

能這樣1+1=2的,時脈如是效能亦如是。AMD就曾經坦承雙核心的CPU比起同時脈和架構

的單核心CPU只提升了不足40%的效能,而INTEL的就更低了。另一方面雙核心需要程式

支持,只有對多核心有完整最佳化的程式才能完全發揮,這是單核心所沒有的問題。


新手的選擇


時脈,核心,快取,製程等等嘰哩呱啦一大堆參數教人看了就頭痛,那到最後新手要怎

選才好呢?末日很乾脆的告訴你,看錢吧。一般而言C/P最高(也就是最值得買)的CPU價

格都落在800~1300之間,其中又以900~1000的C/P最高。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像現在價錢

不到600元的AMD的AM2 x2 3600+的C/P就高得嚇人了。


不過前面也說過,買甚麼級數的CPU很取決於用途,現今CPU不像以前,就算很低價的CPU

,面對簡單的日常應用(如文書,上網,聽歌,看非HD電影)已經能應付自如,如果要玩

遊戲,P2P,看HD影片之類,一顆900元左右的中價CPU已經足夠應付了,至於剪片,轉檔

之類CPU非常吃重的工作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INTEL or AMD ??


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隨著時間流逝兩間廠的CPU在效能上都互有勝負,但大多數時

間中使用AMD的系統在同效能下價格都比較低(C/P高),像目前INTEL以C2D的高效能領先,

但AMD的AM2卻以同價格較高效能(或同效能下較低價格)反擊,如果沒有特別需要,又或者

沒有牌子情結的話可以多多考慮AMD的CPU。





http://doomsday-specter.blogspot.com/2007/04/cpu.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