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演講是日本模式的第三場,主題分兩方面,其一是日本企業海外投資,
其次是外國企業在日本投資。
總括而言,從企業國際化的過程—出口→契約協議→海外投資—來看,企業
考量海外投資的用意,不外是擴大營運規模,增加控制力。隨即讓我聯想到以往
常聽見的非洲賣鞋小故事。這個例子主要表達各國風俗民情的不同,以及經營者
看事情角度的不同。有人也許會認為,前一位商人頭腦靈活,看到了市場的巨大
潛力;而後一位商人則顯得目光短淺。但仔細想想,二人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實際上,核心問題不是賣鞋本身,而是商人是否願意通過「教人穿鞋」來達到
將鞋賣出去的目的,這也許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問題的根本。
商人以營利為目的,這一過程需要從理性的投資來開始。還是舉賣鞋的例子
,一般的商人都會從多數非洲人不穿鞋這一現象判斷出這裡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商
機。而問題也隨之產生,非洲人不穿鞋這一現象究竟由誰來改變?或說要由誰去
教非洲人穿鞋?這樣的行為是開拓市場前必要的投資,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確信
這樣的投資能得到應有的回本或盈利,於是故事中的實質問題就產生了——「誰
去投資教會那些非洲人穿鞋」才是值得爭論的焦點所在。
非洲的皮鞋市場不同於其他地區已經成熟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商
家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入市場。一些商家會及早進入市場,教會人們如何「穿鞋
」並奠定市場的基礎;另外一些商家則會選擇試探性進入並小規模運做,一旦市
成熟就從早已找好的切入點進入市場,如果市場沒有發展起來,也能很快撤出而
會有太大的損失;還有一種商家則抱著觀望的態度,於市場成熟後再全力出擊搶
灘。
而日本在海外投資的用人方面,有以本國人為優先的趨勢。日本企業的外向
投資,任用母國人為高層的比例遠比其他國家高;而外國企業內向投資,用人則
以當地(日本人)作為管理者居多。一般人直覺都會想,到別國投資,多任用當地
人比較理想,因為他們比較熟悉當地的風俗民情,容易做出正確決策。但日本人
卻認為,畢竟本國人比較了解母公司,到海外投資的主要目的,是致力於研發而
非後段的產品行銷,故多於先進國家施行,藉以補強母公司技術上之不足。看似
觀念不同,其實是由於投資的對象國家性質、目的不同所致,所以日本企業有這
樣的考量是合情合理。
以行銷面向看,日本企業懂得抓住人類細膩的思維,看準產品生命週期的時
機點,加上足夠的資源投入,哪怕身為追隨者,也極可能超越先驅者贏得江山。
這在大量客製化時代很值得他國廠商效法。
2007/05/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