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IEEI教育的國際趨勢與發展

  此場名為「工業工程教育的國際趨勢與發展」的學術研討會,其實

偏重於教育而非研究,因此大多數談的是比較質性的觀點。但也無妨,

多聽多長見識,工工的範圍這麼廣,不管什麼領域都必要了解一下究竟

葫蘆裡賣什麼藥。


  Session 1分兩個演講者,由FAMU-FSU的王緒斌 副校長打頭陣,他

由國際趨勢的角度著眼,重新探討工業工程的定位。首先提出CHANGE,

Re-Branding, Technology和Globalization四項值得重新討論的議題。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Brand"的看法,王副校長強調:光有

Brand是沒用的,Brand必須是一個Brand()才有意義,否則恐怕跟沒有血

肉的軀殼一樣。而Brand()後面括號內所包含的東西,應是一個"core

value",也就是所謂的「核心價值」。工業工程的主要任務,或說是貢獻

,就是對於產品、製程、軟硬體……等,利用理論基礎配合個人創造力

,想盡辦法賦予它們「核心價值」。


  關於研究,他提出1. Unique,2. relevant,3. significant為做一個

好研究的三要素。不過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他對於「淘汰機制」的看

法,認為具有很關鍵的必要性,我深感認同。「淘汰機制」換成我們的

現實,不外就是1/2退學制度,常言道:「有壓力才會成長。」同樣地

,創造力也需要一些因素才得以被激發,有淘汰機制,自然就有競爭和

挑戰,有挑戰才會不斷進步。但這種壓力和競爭必須適時適量,過與不

及都不好,其實這之間的拿捏也是一門學問。


  最後王副校長對於Grand Challenges,還提出七項hot topics分別

簡介其中可發展的內容,讓我再回頭思索工業工程的「定位」這件事時

,覺得工工的出路實在太廣了,或許重點根本不在於我們畢業後能從事

什麼工作,其實,我們努力所學不外是學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

說,面臨問題時,該如何周全地思考,有條有理地分析並解決。我們工

業工程所學的東西博大而不精深,說穿了就是沒專長,而這種解決問題

的一套「方法」恐怕才是我們的本業。


  其次,Session 1的第二場,由昨天傍晚剛與我們分享完人生經歷

的溫教授接棒,續以服務科學和創新的觀點,探討工業工程在這個面向

的發展趨勢,但由於時間有點緊湊,內容只能粗略帶過,最後結論部份

,溫教授統整一些未來等待的人才,讓我很深刻的一段話,就是「十年

後最需要的工作,目前根本不存在」。換句話說,投入目前還「不存在

」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來解決我們「從未想過」的

問題,加上個人的一些額外特質,才可望保有永續競爭力。





2008/05/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