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位看起來有點資深的學姊,由於是做醫管領域,做的是偏
向方法學研究,利用風險管理,對於醫院裡病患安全照護,有系統地建
構改善模型。
資深的學姐先由全球性觀點談起,歸納以往統計醫院病患照護時,
容易發生意外的關鍵因素,然後就「Patient Safety」、「Risk Mana-
gement」、「System Theory / Control Theory」和「System
Safety」四構面進行文獻資料回顧。我突然發覺做這種領域要探討文獻
,實在是一件耗時的大工程,往往需要繞一大圈,解釋完各領域的現況
,最後再繞回來做其中一小塊。目前面對類似問題的我,在文獻survey
方面亦面臨瓶頸。聽完學姊的談法,即使不甚能立刻熟悉醫管這塊領域
究竟在做什麼東西。但從她的資料收集過程,我學到了一些比較有效率
的方式。
接著,第二位胖胖又很有喜感的學姊,做的是人因工程領域。據我
對這領域的認知,覺得永遠不用擔心沒題材可發揮,但缺點是要很刻苦
耐勞,還要具有持之以恆的實驗精神。不過,整體而言,人因工程之所
以容易吸引人,是因為它所涵蓋的範圍大多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經由
觀察人的一舉一動而產生的靈感。因此,即使對一個完全沒碰過這領域
的人而言,也可以迅速產生親近感,進而融入其中。
拿該研究來說,學姊探討人類的腦波變化,一開始就show了一些
slide和一堆富含「玄機」的圖片,比如某張圖裡藏著幾張臉、從不同
角度或參考依據想像圖片會有不同藝術涵義,或因視覺暫留或疲勞而造
成某某錯覺……等。由於圖片比文字更生動,影片又比圖片更活潑,很
快地引發大家興趣,吸引全場注意力。看完這些好玩的圖片,隨即讓我
思考為什麼要show這些圖片?跟學姊所做的領域有什麼關聯?
事實上,藉由人在思考這些圖片到底是什麼鬼東西的同時,藉由儀
器萃取必要的特徵值,持續監測與分析人類的 EEG (electroencephalogram)
,也就是其中一種腦波的變化情形。最後,推論出人腦的某些方面(暫時
記憶或專注力)的極限。而根據這些結果,可用來評估產品設計之初,要
如何達到更完善的人機介面,讓使用者使用產品能夠更舒適、更順手。
如果有天,可以成功地利用人因角度來實踐創新理念,我想也是一項不
錯的成就。
2008/05/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