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你好:
我是工工系三A的學生。
當初之所以會選社會學這門課,是由於王老師在BBS上的歷年評
價都不錯,上了一學期課,也非常喜歡老師這種演說式的授課
方式以及從生活事件取材作分析的講法。記得老師在開學的第
一節課就聲明過:這門課沒有期中期末考、不用交報告、也沒
有作業,只需閱讀完老師這本社會學的書就好。如果還附上心
得,那分數最少90分起跳…。
不過,今天看到老師給我的分數—75分(沒看錯的話),如
果這門課就讓它這樣過去,那我會覺得很遺憾、也頗黯然。雖
然一開始的內容不太能引發我的興趣,但我還是很努力的硬是
把書K完了,還附上讀後感。…可是這樣的分數,我實在無法理
解和接受。
以下,針對「分數的重要性」及「老師的評分標準」提出我個
人的淺見:
首先是「分數的重要性」部分。雖然老師今天事先聲明:分數
不重要,打分數也不可能絕對公正。但我們系主任張炳騰老師
卻強調過:分數絕對重要!
不管是求職也好,升學也好,在眾多自傳履歷表中,在素未蒙
面的上司或面試主考官面前,如果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要如
何與眾不同,獲得青睞?東海本身已經不具其他國立大學那樣
的光環,如再不具備漂亮的分數,恐怕連面試表現自己的機會
都沒有。
或許不同老師有不同的主張看法,我並不意外。縱然老師不注
重分數,但這並不表示修這門課的同學都可以不必在意分數。
相對地有些同學還是很注重阿!像我個人目前在系上100多位同
年級同學中,排名是前1/6內,繼續升學之路大概是確定無誤,
所以不論是推薦甄試或是申請入學,「分數」都是優先考量。
分數固然只是一時的假象,但無疑地,這是現實。為了在自己
所學這門領域生存下去,我必須先面對現實。因此我還是覺
得,分數高是向上攀升最起碼的資格,只因為現階段分數還是
很現實。既然老師給了我們機會,我就不得不放棄這次僅剩的
機會,哪怕是徒勞無功,自討苦吃也在所不惜。
總之,自己應得的分數必須極力爭取,這是種企圖心,是種屬
於自己的權利。不在意分數高低的人,在我看來,那不叫瀟
灑,而是忽視自己的權利。
再來就是關於「老師的評分標準」。既然老師認為考試所得的
分數,只是假象,不代表同學真正的投入程度。那本學期老師
所採用的評分方式,就比較能分別出同學的投入程度嗎?今天
打分數的依據,不外是翻翻書本,看看同學們畫重點的情形。
我個人閱讀時是沒有畫重點習慣的,一本書在讀得很投入時,
一般來說是沒什麼閒情逸致刻意去畫重點的。要是一分心,原
本腦海裡所建構的意象,以及浸濡的情境就可能被破壞。
如果是真的非畫重點不可(如:教科書),一般來說,我畫重點
有幾個原則:
首先就是以一兩句、兩三句為單位(或限度),除非有一整段都
寫得非常出色動人,否則避免畫滿一整篇或是一整個段落。畫
重點要是比例太多毫無限制,反而會變成沒有重點、找不到重
點了!所以要如何畫得條理分明,而不是斷章取義,這之中的
拿捏,才是畫重點的真諦!
再者,加上三民書局出版的書籍,裡面早已用紅色字體標明許
多關鍵字詞,輔助讀者閱讀上的便利。基本上,若挑紅字地方
再畫重點實在沒意義,也無此必要的。若想再畫重點,我都故
意盡可能挑出版社編者原本沒標到紅體字,也就是毫不起眼的
黑色字體,而我覺得重要的部分才畫。這跟有紅色關鍵字詞的
重點比起來,比例上當然不多,但是這才是我認為經過用心
讀、思考過後的「新得」,這才是自己整理、發掘出來的重
點。而不只是出版社幫你畫好,讓讀者再依循前人統整出來的
軌跡,重新劃一遍爾爾。
今天上午,我觀察到有些同學,拿給老師檢查之前,才在那邊
補畫一堆,畫得密密麻麻,分數可能就80、90以上甚至100,這
真是太荒唐了!(就我目前大學唸到第三年的經歷,修課分數要
拿個90分以上已經很拼了,還有100分的!?)我不是忌妒他們
分數莫名的高。問題是,老師認為考試出來的分數只是假象,
那麼同學們都畫了一堆重點,難道不會是假象嗎?分數是相對
比較出來的,而那些90分以上甚至100分的人,他們真有比我高
分的資格嗎?重點畫得多,就比較有讀社會學的熱情?就比較
能體悟自我認識的欲求所要求的是什麼?最起碼,他們有真誠
地面對自己嗎?我不信。
此外,有些部分雖然嚴格講不能算是重點,但若能令我感
同身受,十分欣賞的句子或論點,我用藍筆劃線。還有一點,
我畫線時習慣徒手畫,不用尺規畫。我並不是質疑用尺規的人
有潔癖或臨時趕工,在此要表明的是,徒手畫的重點,並不是
在短時間內就能草草完成,而是一件花時間、花心思的工程。
所以「畫重點」的意義不在於美觀,也絕對不是數大就是美,
這在根本上是模糊焦點的作法。
如果叫我畫那些我不認為重要的東西為重點,我覺得那只
是在否定自己、欺騙自己。雖然我沒確實看到那些畫滿重點的
人,最終到底得了幾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確實不小心瞥見
有不少90幾分或100分的,其他大多數人也都有80幾分;而我卻
只連80分都不到,天阿!那豈不是倒數的了?最直接的反應,
除了大膽推斷老師是依畫重點比例的多寡來作衡量標準,我想
不到其他緣故。我倒也想看看,那些高分的人,到底是如何的
畫法,對這本書是如何的理解法?
然而,老師每個人只翻了短短幾秒(翻閱我的書時,甚至花不
到3秒),隨機瀏覽幾頁。我不相信在短短幾秒之內,能對以
上所提的細節部分考慮周全。之前修過的通識課程,如:心理
學,歷史與人物,邏輯…等,最低的都還有82分,社會學我本
想以老師的個性,最起碼都有80分起跳。可是殘酷的是,在短
短幾秒內就定了整學期的生死,而且同系同班的女同學,我深
知她平時對課業就不怎麼投入的人,竟然分數比我高。我真的
不甘心!而竟也私底下偷偷懷疑,這其中是不是隱含性別因素?
我本是唸工業工程系,最終所求不外是減少成本,增加效益。
但訪查過實際案例後,發現課堂所學那些專家學者的理論,範
例的演算…等,想套用到實際決策或作相關預測,或許尚不如
一個基層現場員工的經驗法則來得準確有效。但為了讓課堂所
學不致成為空談,通常會在專業理論的基礎下,迅速深入問題
點並解決之,儘可能求取最大效益。
同理,非實證主義的社會學,固然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價值中立
。但仍然可以嘗試在主觀的基礎下,儘可能保持其客觀性。
就拿老師的評分標準來說,花幾秒鐘的翻閱查核,跟考試卷交
給助理批改比起來,並不會增加評分印象。即使能,那同樣也
只是片面的印象,治標不治本。或許如此做法,不用出考卷,
不必批改,能增加老師評分的便利性,但分數的差異卻依然直
接影響同學的權益。如此的分數,說穿了未必比實際考一試來
得客觀。換言之,原本看似創新的評分方式,甚至可能淪為增
加評分者便利性的藉口罷了。
今時今日,既然老師嘗試以新方式來代替考試,那至少不能草
草了事,畢竟在本質上這是另一種型態的考試阿!舉例來說,
可以在翻閱完同學書本的同時,隨口問些有關社會學的問題,
聽聽同學們以社會學角度來分析問題的看法,或是看完這本書
的意見…等等,都是我覺得不錯且能增加評分客觀性的辦法。
可是意外的是,唯一的問題:「有沒有缺席過?」而且對分數
沒有影響。那問這個問題的訴求是什麼呢?回答「有」或「沒
有」又有什麼實質意義呢?難道從問題中可以試探出同學的誠
實度不成!?……總之,實在是令我啞口無言。
通識課程,一般在同學觀念裡都當營養學分,只要老師分數給
得鬆、能不被當掉就好。但在我個人眼裡,由於本系課程壓力
已經夠大,我通常把通識課程當作是種「調劑身心」的工具。
每多接觸一種新的領域,就希望能從中發掘自己興趣,讓自己
多涉獵一種新的知識。因為是起源於興趣,課程深度又不是太
深,比較能投入,學些新的東西。但原則上我還是認為,真正
有付出過的人,必然會有適當的回報,而不是被既定的結果牽
著鼻子走,那樣無非是否定自己過去的努力,對不住自己。我
不是文學院或社科院出身,自認沒指望在口舌之辯上占任何便
宜。但還是衷心希望老師先看過我的讀後感之後,能重新仔細
考量。
PS.有鑒於當場向老師反應,多半只是情緒上的不滿。所以決定回
家好好整理思緒後,再把心聲Mail給老師。並感謝老師能耐心
看完此文。
工工三A 913339 張竣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